这次我们的大阅兵对印度主流媒体的冲击还在发酵,9月5日,印度知名媒体《欧亚时报》承认,“ 9月3日的大阅兵,让中国在军事技术上的崛起被充分展现出来 ”。
在这篇报道中,《欧亚时报》不再固执地认为美俄的军事技术更加领先, 认为中国有一个无论美国还是印度、俄罗斯都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氮化镓。
《欧亚时报》的原文报道截图(原文为英语)
该报认为,“ 在中国不断主导新兴军事技术,甚至在许多关键技术领域已超越美国的背后,有一个简单的事实——中国完全掌控了关键稀土和新兴半导体技术的加工能力,尤其是氮化镓半导体技术。 ”
氮化镓在制造新一代雷达中至关重要,相较传统雷达,采用氮化镓材料的新型相控阵雷达(AESA)能够显著提升雷达的探测距离、分辨率和抗干扰能力。
虽然印度媒体一般不会承认印巴空战中印度损失多架战机的事实,但这篇文章里,《欧亚时报》特意指出歼-10C战斗机和PL-15空空导弹的导引头都采用氮化镓技术,“ 从而实现了精确制导和卓越的抗干扰性能 ”。
文章对此高度评价道: “中国通过对氮化镓的生产和供应,正建立起军事革命和超越其它国家的军事优势”。
《欧亚时报》援引了一个外部报告的说法,这份报告指出, 全世界仅有中国开始全方位部署氮化镓技术雷达 ,无论是小型防空火炮、伞兵装甲战车,还是大型航母母舰、隐身战斗机,中国的氮化镓相控阵雷达正如“白菜化”般普及到全军。
报告指出,与此同时,美国和其它国家正深陷缺乏氮化镓的痛苦当中,《欧亚时报》强调道: “因此,美国在战斗机、导弹、坦克、防空系统和海军舰艇等军事平台上开发和应用下一代相控阵雷达系统方面,可能已经落后中国整整一代。”
《欧亚时报》称,美国在各个军事平台的雷达系统方面,可能落后中国整整一代
例如美国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的Flight IIA(ⅡA型) 并没有配备氮化镓雷达,它们大多数仍然在使用AN/SPY-1D(V) 无源相控阵雷达(PESA),这是传统的砷化镓技术,而不是氮化镓技术。
美国海军只有到了阿利·伯克 Flight III(Ⅲ型)驱逐舰才引入了全新的AN/SPY-6(V)1 有源相控阵雷达, SPY-6雷达采用了氮化镓功率放大模块,这才算是进入了“氮化镓相控阵时代”。
但直到今年9月,美国仅服役了一艘阿利·伯克Ⅲ型驱逐舰杰克·卢卡斯号 (且至今尚未实现战斗力),还有五艘正在建造中,预计2027年到2029年前后陆续服役。
作为对比,我们安装氮化镓相控阵雷达的驱逐舰已经接近四十艘......
052D驱逐舰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美国的大型驱逐舰、航空母舰、舰载战斗机的数量方面仍位居全球第一,但它们都存在一个严重的技术落后问题。
既,无论尼米兹航空母舰、F/A-18E/F战斗机、F-35C战斗机还是阿利·伯克驱逐舰、E-2C/D预警机,它们基本都没有氮化镓雷达。
如此一来美国海军的数量优势也就根本称不上“优势”。
KJ-600舰载预警机、歼-15T、歼-35等各型舰载机,以及航母、驱逐舰上都是标配氮化镓相控阵雷达, 我们不但有更好的舰队“视力” (看的更远也更清楚,例如氮化镓雷达相较砷化镓雷达拥有压倒性的探测隐身目标能力) 、更强的电子抗干扰能力,还能先机锁敌、先机歼敌。
所以,你舰载机多、搭载的导弹多,此刻都没任何意义。这就是氮化镓雷达对传统雷达的降维打击优势。
可有趣的是,在很长时间,国外似乎都刻意忽视我们拥有的“氮化镓技术优势”。
也因此,笔者才认为《欧亚时报》的这篇文章值得一聊,因为他们真的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这篇文章指出,“ 直到今天,俄罗斯空天军的大量苏-35S战机仍在使用无源相控阵雷达,其航电性能明显落后于中美。 ”
阿利·伯克 1型,不止舰体老旧,性能更是严重落后于时代
“ 美国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尽管是美国率先研发了氮化镓相控阵技术,但其主力舰艇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即便是最新的IIA型,依旧大量使用SPY-1无源相控阵雷达。 (正如笔者前面所说)”
至于美国装备数量庞大的F-35战斗机,尽管它使用的是有源相控阵雷达AN/APG-81,但该雷达仍是砷化镓雷达, 所以理论上F-35别说和歼-20、歼-35、歼-16碰瓷,在雷达方面,它连歼-10C都不如。
那美国计划什么时候开始在F-35战斗机上配备氮化镓雷达呢?
根据五角大楼和洛克希德·马丁的计划, 未来将在F-35 Block 4上使用氮化镓 , 而根据今年8月(也就是几天前)美国国防部(战争部)的说法,其将在2031年开始采购使用氮化镓雷达的F-35 Block 4......
采用坤化镓雷达的F-35战斗机
换句话说,当我们新一代战机都可能服役时,美国第一款安装氮化镓的战机才刚刚服役。
连美国都是如此,欧盟、俄罗斯、印度就更不乐观了,这也是印度媒体忧心忡忡的原因之一。
包括印度在内,多个国家正在研发氮化镓雷达,可受制于产能、数量, 即便他们研发成功氮化镓雷达,还要面临缺少氮化镓原材料,而出现无法大规模列装的窘境。
《欧亚时报》在文中最后部分详细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有氮化镓优势。
氮化镓并非天然形成的,它是氧化铝生产中的附属物质,而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氧化铝生产国。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统计,截至2022年,全球金属镓储量为27.93万吨,中国占比约68%。
此外,中国在镓精炼和加工方面的技术也高度成熟,2023年占全球精炼镓产量的90%以上。
可以说,氮化镓这事,我们说了算。
其它国家想要复制我们的道路也基本不可能,因为支撑我们庞大氧化铝产能的基础是全球第一大工业国的工业需求。
国外想要拥有氮化镓,不但要斥资数千亿美元新建氧化铝产业,还需投入数千亿美元建立配套的上下游产业,比如电力基础设施,这还不包括庞大的环保开支以及技术研发投入。
而氮化镓这个行业的规模其实并不大,除了中国以外,其它国家做这个的投入比完全不成比例。
铝
美国目前的计划是: 让海外工业全都回流美国,在巨大工业需求刺激的前提下,扩大铝产业和电力规模(例如特朗普政府已经大幅提高钢、铝关税),然后顺势而为的弥补美国氮化镓的不足。
但,这个梦想也只能是梦想,因为这个投入 需要数十年的长期累积与坚持、需要强大的国家意志和愿意忍受长期低利润的企业意愿,这些宏观前提 (微观因素太多,每一个都困难重重) 美国能做到哪一个呢?